3月(yue)(yue)24日,工(gong)業(ye)和信息化部公布(bu)了2022年度綠(lv)(lv)色制造名單,中(zhong)國(guo)(guo)煤科西安研(yan)究院(yuan)光榮(rong)入列國(guo)(guo)家級(ji)綠(lv)(lv)色工(gong)廠。這是西安研(yan)究院(yuan)繼2022年6月(yue)(yue)獲中(zhong)國(guo)(guo)質量認證(zheng)中(zhong)心(CQC)頒(ban)發的能源(yuan)管(guan)理體系認證(zheng)證(zheng)書、2022年10月(yue)(yue)被評為陜西省綠(lv)(lv)色工(gong)廠、 2023年1月(yue)(yue)成功入選中(zhong)華環保(bao)聯合(he)會(hui)“一帶一路”綠(lv)(lv)色供應鏈案例(li)之(zhi)后(hou)再(zai)獲殊榮(rong)。此(ci)次被評為國(guo)(guo)家級(ji)綠(lv)(lv)色工(gong)廠,再(zai)次彰顯行業(ye)和社會(hui)對西安研(yan)究院(yuan)綠(lv)(lv)色轉型工(gong)作(zuo)成果的認可。
過去的一年,中國煤科西安研究院堅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國家“雙碳”戰略,按照“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則開展綠色工廠達標創建工作,以三個“創新”書寫綠色發展答卷。
一是過程管理創新
西安研究院在生產運營環節深挖節能降碳潛力,自2021年起就將院區統一升級改造為淺層+中深層地熱供暖(制冷)系統,每年可節約煤炭資源4363.29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14萬噸、二氧化硫37.09噸、氮氧化物32.28萬噸;建設和布局了雨水回收設施、電動車充電裝置、太陽能路燈、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站等一批環保節能改造項目;搭建了能源管理信息化平臺和智慧用電監測系統,實現了數據自動采集和重點用能設備在線監控;充分利用智能制造在降碳過程中的“乘法”效應,借助數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手段,以“關鍵工序智能化、生產制造數字化、管理過程信息化”為目標,建成了14個智能制造工作站和生產線;搭建制造全過程數字化管控平臺,實現了人機協同作業、智能在線檢測、設計制造一體化、精準物料配送等典型場景應用,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可靠性,有效降低了單位產值綜合能耗。
二是綠色技術創新
西安研究院充分利用自身煤炭地質保障領域的核心業務優勢,積極開展相關技術創新和業務拓展先導性研究工作,擴大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在保水采煤方面,提出了煤層開采涌水量動態預測方法和含水層控制疏放技術;研發出長距離定向鉆孔注漿帷幕、地下連續帷幕墻建造、全斷面引流注漿截流等保水采煤關鍵技術;實現了礦區地下水、地表水資源原位保護,促進了生態脆弱煤礦區煤—水資源協調開發。在矸石處置方面,融合鉆探、注漿、水害防治技術優勢,研發了集“碎、配、制、充、防”于一體的煤矸石地面與井下協同高效充注及伴生災害防控技術,為控制礦區地表沉降、充填處置矸石固廢、推動實現煤矸石“零排放”目標提供了技術支撐。在中國煤科總承包的我國首條長距離輸煤管道項目中,西安研究院承擔的富余煤漿水處理項目可實現每日處理污廢水1.4萬立方米,相當于節約了7萬人每日的生活用水,進一步加快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步伐,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三是運營模式創新
西安研究院成立了秦創原科創中心,率先入駐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成為秦創原總窗口科創產業發展聯盟首批會員單位。借助秦創原科技創新總窗口的政策優勢,西安研究院大力推進淺層地源熱泵、中深層抽采回灌、同軸換熱技術和多能互補蓄能儲能等中深層地熱開發等多項核心技術成果和產業落實落地。聚焦租賃與再制造產業發展,構建“設備+技術+服務”一體化營銷模式,從根本上解決現有設備用而不精導致的閑置問題,搭建了以鉆探裝備為主、各類煤礦設備為輔的再制造產業鏈服務平臺,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對老舊設備資源回收,通過回收再制造升級、延長設備服役壽命,實現運營模式低碳化。
中國煤科西安研究院將以此次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為契機,以打造安全綠色開發地質保障原創技術策源地為目標,繼續譜寫綠色發展新篇章,引領煤炭地質保障技術進步,支撐煤炭安全、高效、綠色開發。